一個資本主義的輪子是由勞動力來推動的世界中,突然的停頓或甚至減速都會對整個系統產生震撼。世界正面臨著一場不僅是短暫現象,而是一場危機的勞動力短缺,這尤其影響年輕一代。這種短缺不僅僅是經濟波動的結果,而是影響資本主義基本結構的更深層次的問題的症狀。本期我們剖析「躺平」、「讓它爛」、「食品外送平台中的非典型就業」以及整體的「資本主義內部危機」這些現象,它們共同導致了這場勞動力危機。

躺平:無聲的抗議

在中國,「躺平」運動是對殘酷的996工作制(每週6天,每天從早上9點到晚上9點)的一種被動抵抗。這不是懶惰,這是一種聲明。年輕人正在質疑一個除了財務生計之外幾乎沒有提供更多的工作所值得的生活。這一現象不是一種反叛行為,而是對一個要求過多而提供過少的系統可持續性的大聲疑問。

這一運動在年輕人中間獲得了越來越多的支持,他們越來越傾向於選擇極簡主義的生活方式,而不是競爭激烈的職場。中國的年輕人失業率已經飆升,這一現象是一個重要的貢獻因素。政府對此感到警惕,因為這一趨勢威脅到了推動全球經濟的廉價勞動力供應。

將選擇「躺平」生活方式的人們貼上”極度懶惰”可能是一種過度簡化的認知與行為。這些人並沒有展示出強烈的社會或企業晉升動力,這確實值得注意。真正的問題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特別是年輕工人選擇這條路。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一般的假設是每個人都在為了累積財富而活。然而,這一群體挑戰了這一邏輯,他們滿足於足夠過活即可,而不是以任何代價激進地追求財富。這一現象讓經濟學家感到困惑,因為他們基於產出、勞動力和資本的傳統模型從未考慮到這種心態。

讓它爛:未被聽見的呼喊

這是另一種被動抵抗的形式,與「躺平」相似,「讓它爛」的哲學質疑對增長和生產力的不斷需求。其中個人選擇不參與他們認為是壓迫性的制度。雖然它不像「躺平」那樣有組織,但它是同一種疾病的症狀 – 對資本主義承諾的失望。

「讓它爛」挑戰了基於生產力或經濟產出能力來評價個人的資本主義觀念。通過選擇不參與競爭激烈的職場,人們不僅是選擇退出,而是在指出系統中的腐敗之處。

食品外送平台的非典型就業

零工經濟,由食品外送平台所象徵的時代現象,提供了一種傳統就業的替代方案,但代價是工作保障和福利。在台灣,年輕人正蜂擁至這些平台,被快速賺錢的承諾所吸引,從而加劇了其他部門(如營造和餐飲)的勞動力短缺。

食品外送平台等零工經濟活動的興起承諾了自由和靈活性。然而,它導致了一個工作保障猶如神話般的不穩定勞動市場。雖然它可能看似一個有著吸引力的選項,實際上是它對傳統產業與服務業的長期人力短缺有極大的影響。零工經濟不是解決方案;它只是對子彈傷口的OK繃。

資本主義內部的危機

年輕人失業率不僅僅是一個統計數字;它是對一個無法適應的系統的自我聲明。年輕一代越來越多地質疑資本主義的基本原則,導致了像「反工作」和「安靜離職」這樣的運動。這些不僅僅是趨勢,而是資本主義內部的一個內在危機的跡象。它們挑戰了工作的基本概念,並質疑大多數工作的無意義的本質。

我們這一代人經常急於批評Z世代的「安靜離職」者缺乏職業道德。 然而,我們很容易忽視了我們自己對無償勞動作為一種常態的接受。 這種雙重標準是顯而易見的:我們縱容那些旨在通過削減成本(包括員工工資)來增加利潤的公司,但批評那些為了自身利益而採取類似策略的工人。 從本質上講,「安靜離職」是員工通過減少無償貢獻來優化自身價值的方式。

青年失業率

在中國,年輕人失業率是一個定時炸彈。 「躺平」運動和零工經濟是更深層次問題的症狀 – 對制度的信任危機。年輕人不僅失業,他們越來越「失望」,質疑他們的父母和祖父母建立的各種制度。

6月報導的中國城市青年失業率高達21.3%只是冰山一角。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的經濟學副教授張丹丹對數據進行了更深入的分析,揭示了一個更令人震驚的數字:截至3月,中國16至24歲的青年中有驚人的46.5%既沒有就業也沒有接受教育。

然而,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與中國國家統計局(NBS)的定義之外,張的分析引入了第三個類別:那些「未參與就業、教育或培訓」(NEET)並且也沒有積極找工作的年輕人。這個額外的群體使失業率膨脹到驚人的46.5%。

張稱這1600萬人為「全職小孩」,這是一個在中國社交媒體上逐漸受到關注的詞語,與「躺平」現象密切相關。這些是選擇退出傳統職業道路的年輕人,有些是出於選擇,有些則是由於需要照顧生病的父母等原因。他們可能從事家務或照顧老人,以換取食物、住所,有時甚至從他們的父母那裡得到「薪水」。

這1600萬「躺平」的年輕人是否應該被視為「失業」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總之,儘管官方失業數字令人擔憂,但它們可能未能完全捕捉到問題的全貌。「躺平」運動的興起和越來越多的「全職小孩」表明了一個更深層次、需要緊急關注的體制問題。動力短缺危機是一個更深、更隱密問題引發的現象。這是對資本主義本身,特別是年輕人中的信任危機。在我們前進的過程中,解決這些根本問題是至關重要的,而不僅僅是症狀。否則,我們不僅面臨勞動力危機,還面臨文明本身的危機。

台灣的勞動危機—營造業的損失是零工經濟的收益

一個科技進步正在重塑產業的時代,現代文明的基石的營建業卻面臨著勞動力短缺的問題。這問題既不小也不簡單;而是一場危機,威脅著經濟增長的基礎。但為什麼會這樣呢?為什麼應該是這個行業支柱的年輕人,卻將他們的能量轉向其他地方?答案可能在於食品外送平台的興起以及它們所代表的就業變革。

台灣勞動市場正在經歷一場重大變革,這並不是對國家基礎建設或其傳統產業未來有利的跡象。根據內政部營建署(CPA)的報告,營造業的勞動力短缺從2019年到2020年增加了一倍多。與此同時,食品送遞平台正在蓬勃發展,僅在短短兩年內就吸引了大約50,000人

營造業的困境

首先,讓我們解剖營造業的困境。儘管是一個一直表現出韌性和成長的行業,營造業卻面臨著一個令人震驚的勞動力短缺。這個行業不僅僅是在建設結構;它正在建造經濟。然而,它發現自己處於一個矛盾的情況,即專案數量豐富,但經驗豐富的勞動力稀缺。這不是一個簡單的供需問題;這是一個包括但不限於,不足夠的職業培訓、工作的體力要求,以及社會對“藍領”工作不如白領工作有價值的看法等多種因素的複雜問題。

在2020年,台灣營造業缺工118,000名,比前一年多出驚人的1.45倍。該行業不僅面臨勞動力短缺,還面臨原物料成本不穩定。

食品外送平台現象

另一方面,食品外送平台正在蓬勃發展。食品外送平台象徵了方便、靈活,並且時尚。這些平台不僅改變了我們的飲食習慣,也改變了年輕人對工作的看法。零工經濟,由Uber Eats和Foodpanda等公司代表,提供了一個傳統朝九晚五工作無法跟上的彈性。沒有老闆在你背後催促,沒有嚴格的時間表,也許對年輕代最吸引人的是,一種即時的滿足感。你工作,你賺錢,然後你就完成了上班這件事情 – 不用等待月薪或年度獎金。

典型的食品外送員年齡為26歲,平均月薪為NT$42,000,相比大學畢業生的起始薪資不到NT$30,000。難怪年輕人紛紛投身這些工作。但讓我們更明確一點來看背後的原因:這不僅僅是為了錢;這是年輕一代如何看待工作的根本性轉變。他們更重視靈活性、自主性和自由,而不是長期的職業前景或雇主的承諾。

即時滿足的吸引力

即時滿足的吸引力不容小覷。在一個社交媒體以“讚”作為多巴胺撫慰自己的世界裡,零工經濟的即時性恰好符合今天年輕人的心理架構。為什麼要等幾週才能看到你勞動的成果,當你可以立即得到它呢?這種心態,雖然可以理解,但正在侵蝕營造等產業迫切需要的努力和長期承諾的精神。

這一轉變產生的漣漪效應遠遠超出了勞動市場。傳統領域,如餐飲業,也面臨著長期的人力短缺。速食業,曾經是學生的首選,正在失去其吸引力。原因?年輕一代不願意被命令。他們拒絕企業文化和傳統工作帶來的嚴格階級制度。

此外,社會對“容易”工作比“困難”工作更有價值的轉變也令人擔憂。營造工作的體力要求、長工時和專門技能的需求經常被視為阻礙。相比之下,零工經濟,特別是食品外送,被視為樹上容易摘取和食用的垂手可得水果。這不僅僅是一個勞動問題;這是一個社會問題。我們正在不知不覺地創造一個便利比工藝更受重視,短暫比永恆更吸引人的文化。

經濟的漣漪效應

營造業的勞動力短缺不僅影響該行業,還對經濟產生漣漪效應。基礎建設專案的延宕,房價變得更昂貴,生活成本上升。另一方面,儘管食品外送平台對經濟有所貢獻,但它們的影響不如營造業的基礎價值。

賺快錢背後的高成本

雖然零工經濟提供快速賺錢和擺脫職場限制的自由,但代價極高。送遞人員工作時間長,面臨高風險。他們缺乏像集體談判和組織這樣的制度化機制來捍衛他們的權益。

從人力資源的角度來看,從事食品外送並不是一份好工作。它不僅無助於個人的職業發展,還影響國家競爭力。台灣在其公民的教育上投入了大量資源,看到這些人力資本被引導到低技能、高風險的工作,無疑是一場國家悲劇。

零工經濟在現代社會中有一席之地,提供了以前不存在的就業機會。然而,我們有必要仔細審查這種勞動力市場變化的長期影響。台灣政府因此更需要在職業培訓上做投資,改變社會對“藍領”工作的看法,最重要的是,將長期承諾和技能發展的價值灌輸到我們的年輕人中。營造業的勞動力短缺和食品外送平台的興起不是單一現象;它們是相互關聯的問題,反映了更深層次的社會和經濟變化。 這不僅僅是一個勞動問題;這是一個社會問題,一個世代問題,最終是一個國家問題。

zh_TWChinese